今天不写厚重的历史了,学习一点轻松的。
前段时间看到了昆仑老师发的明信片,每张明信片上都是天津的方言和解释,感到颇为有趣,今天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。
俗话说,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哪个地方都有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,就像说话一样,有时咫尺之间,却谬之千里。
天津人说话特别“哏”,号称“哏都”,今天请您听一听,天津话“哏不哏”?
一、翻呲(fān ci)和 崴泥(wǎi ní)
图1
1、翻呲:
天津话的“翻呲”,就是翻脸的意思,“呲”是天津方言特有的常用词缀。
天津人喜欢开玩笑,越是亲近熟悉的人之间,越喜欢拿对方找个乐儿、打个镲(chā);但过了分寸或遇到不识逗、脸皮薄、小性儿的人,就容易惹的对方不高兴,甚至“翻呲”了。
还有一种通常的情况:由于办了蠢事、傻事,或犯了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,给对方造成了恶劣影响或损失,对方就有可能直接“翻呲”了。
2、崴泥:
“崴”是指崴脚,“崴泥”本意是不小心踩进了泥塘,既黏糊又难于自拔,而且越想出来却越陷越深,越来越没办法的意思。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,用“崴泥”来形容,是不是很形象生动。
天津人用“崴泥”形容遇到了不易处理的麻烦,或者办事办砸了的情况,形象之余还带了点自我解嘲的意思。
为了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,造个句吧:
3、造句:
这回我可犯大错了,真的“崴泥”了!我应该付人家10万设备款,却不小心多了一个0,这下老板跟我可“翻呲”了……。
二、角呛(jiáo qing)和招欠(zāo qiàn):
图2
1、 角呛:
“角呛”是指辩白较真,有时甚至到了无理狡辩的程度,明明是你错了,还强词夺理;也有用来指相互间的口角和争吵。
2、招欠:
在天津,没来由地主动跑去惹是生非,被称为“招欠”,这里有“欠打、欠啐、欠数落、欠拿白眼瞪”等级别;人们把不懂言语分寸、说话得罪人的叫“嘴招欠”,喜欢动手动脚的叫做“手招欠”,但“招欠”后,通常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;也有“招欠”过头了,后果特别严重的。
3、造句:
你看这人说话太“招欠”了,自己还不当回事儿,别人给他指出说话的毛病吧,他还和人一个劲地“角呛”。
三、踅摸(xué mo)和识举(sī jǔ)
图3
1、踅摸:
“踅”是来回走,“摸”是用手探取,“踅摸”就是很不容易、很费劲地反复搜索,来回比照找寻的意思,有时也写成“寻摸”。
2、识举:
“举”就是抬举,“识举”就是识抬举、知趣的意思,进而又引申出了知足的意思。天津老百姓一向是随遇而安、知足常乐,不求达官显赫、富甲一方,只要“老婆孩子热炕头,全家衣食无忧,开心平安”,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。
3、 造句:
去年12月12日,我和夫人一起“阳了”,我们“踅摸”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退烧、止疼的小药片;公司的兄弟知道了,很快给我送来了退烧止疼药,虽然有的只有半盒,但我也“识举”了,太感谢我的兄弟了!
四、“捯饬”(dào chi)和“盖帽儿了”(gài mào er le)
图4
1、 捯饬:
在天津,把梳妆打扮叫做“捯饬”,其实不只是天津人,春节走亲访友之前,这是必须要做的一套活儿。
整整头发、涂涂脸蛋、描描眉眼儿、换身行头,这才算有了“面子”。
时至今日,时髦的化妆、美颜、形象设计,都没能取代天津人生活中的“捯饬”这个词儿。
2、 盖帽儿了:
“帽”在头顶上,是人高度的极限了,“盖了帽了”又更上一层楼,甚至超越了极限;那就是比最高还高一截儿,成了至高无上、登峰造极、盖世无双的意思。
3、 造句:
集团公司的那位小姐姐,本来就漂亮无比,经过这么一“捯饬”,简直“盖了帽了”!
五、显摆(xiǎn bei)和托答(tuō da)
图5
1、 显摆:
天津话里的“显摆”,就是对旁人自夸自赞的意思,也写作“显白”;一边显示着自己特有的东西或本领,一边还摆弄造作着,透着一股子装模作样的劲儿,显得特别生动形象,既有点嘲讽,又有一点玩笑的味道。
2、 拖沓:
尽管人家早已听厌烦或记住了,还自顾自地反复叮嘱,在天津叫说活“拖沓”;另外瞻前顾后、患得患失、做事犹豫,直到错失了好机会,这就叫做事“拖沓”。
3、 造句:
自己把辛苦了一周完成的文章,拿过来在老婆大人面前“显摆”一下,可她看了之后说:你的文章确实有进步,但是啰里啰嗦的“拖沓”毛病总是改不了……。
六、央该(yāng gei)和膈应(gè ying)
图6
1、 央该:
有拜托、劳驾、请求别人帮忙的意思。
天津人不喜欢把自己的姿态端得太高,既讲礼貌,还又谦虚好客气,遇到难事时会“央该”别人帮助解决,而且也会把这种态度用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。
2、 膈应:
天津有句俏皮话“癞蛤蟆蹦脚面,不咬人膈应人”,这“膈应”就是心里或生理上感到恶心、讨厌的意思,还有那种让人感觉头皮发麻、汗毛直竖的些许害怕的感觉。用法有两种:
(1)、形容外貌丑陋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;(2)、指触犯了老理儿、忌讳的事儿产生的别扭心里。
3、造句:
小学的时候,调皮鬼“埃塞俄比亚”,把一个绿油油的毛毛虫放了进女生的书桌里,吓的这个女生跳了起来。虽然她非常“膈应”“埃塞俄比亚”和毛毛虫,但只能“央给”他快点把虫子拿走。
七、《三顾茅庐》的故事用天津话讲:
玄德请孔明两次,欲再次访之。
关羽不高兴了:大哥两次亲自求见,这“礼儿”和“面儿”给的,都“盖了帽了”,我看诸葛亮是故意“显摆”,就是徒有其名;要是换成我,早就和他“翻呲”了。
玄德耐心地说:你看啊,人家齐桓公要见一个东郭野人(小臣),去了五次才见着面,更何况我们要见的是“大贤”呢。
张飞说话了:哥哥不对,那诸葛就是个村夫,根本就不是大贤。今天不用哥哥去“央该”他了,我自己去就行。他要是和我犯“角呛”,还是不“识举”,我只要一根麻绳就能把他带来。
玄德怒斥张飞:你不知道周文王如何请姜子牙吗?你在家呆着做饭去吧,我和你二哥去就行了。
张飞:既然两个哥哥都去,我哪能落后呢,大哥、大哥,我不“招欠”了,行吗?
于是,玄德、云长、张飞哥三人“捯饬捯饬”,又出发了。
三人来到草庐,得知诸葛先生昼寝未醒,玄德吩咐关、张二人在门外等着,自己恭立阶下等候。
很长时间过去了,关、张在外面都站累了,扒头一看,大哥依然恭恭敬敬地站着。
张飞又急了:这个诸葛亮太“膈应”人了,我去“踅摸”一根绳子把他绑走不就得了吗?
关羽赶紧拦着三弟:别、别、别,你可别介,这次好容易赶上他在家了,虽然这人有些“托答”,但也不能着急呀,你要是真的耽误了大哥的大事,你不就“崴大泥”了吗!
……
就这样玄德终于如愿以偿,经过与诸葛先生“隆中对”,请得孔明先生出山,助力刘备与魏、吴三分天下。
注:
此文章没有任何商业用途,纯属练字习文,再次感谢昆仑老师提供的精美图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