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作物为什么会生病?明白了这3个发病条件,比用增产套餐还管用
发布时间:2024-09-16
农作物生病的原因多种多样,但归根结底,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条件:病原体、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。理解并控制这三个条件,比单纯使用增产套餐更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病害。
病原体是导致农作物生病的直接原因。
根据病原的种类,农作物病害可分为两大类: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。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,如营养元素缺乏、水分不足或过量等。侵染性病害则由生物因素引起,包括真菌、细菌、病毒、线虫等。以玉米大斑病为例,它是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,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、叶鞘和苞叶。
寄主植物是病原体生存和繁殖的场所。
不同的病原体对寄主植物有不同的选择性。例如,水稻稻瘟病主要发生在水稻上,而玉米螟则主要危害玉米、高粱等禾本科作物。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对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。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环境因素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。
气候、土壤、栽培管理等都会影响病害的发生。以草地贪夜蛾为例,它是一种全球性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,主要为害玉米、高粱等农作物。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,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其发生和扩散。
这三个条件相互作用,共同决定了病害的发生和发展。
只有当病原体、易感寄主植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同时存在时,病害才会发生。
因此,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关键在于打破这个“三角关系”。
以湖北省2024年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为例,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控制病害。在返青拔节期,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、纹枯病等,选用戊唑醇、氟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。在抽穗扬花期,重点预防赤霉病,选用氰烯菌酯、丙硫菌唑等药剂。这些措施都是针对病原体和环境条件采取的。
同时,当地还推广抗病品种、实行轮作等措施,以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。这些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,实现了“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的防控策略。
理解并控制病原体、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这三个关键条件
,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病害,还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。这比单纯依赖增产套餐更为科学和经济。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,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三个条件的研究和应用,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