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撩鼻屎,最為人熟悉的是電影《食神》中學生妹撩鼻屎的一幕,又或在餐廳上無意中見到別人「採礦」,頓時胃口全消。為什麼人總是想挖鼻孔?是出於習慣還是本能?台灣黃軒醫生分享了人類喜歡挖鼻孔的原因及風險,他提到一個小小的動作其實可大大增加鼻腔感染的風險,甚至可能會鼻出血,最後提供改善方法和維持鼻腔健康飲食建議。
挖鼻孔是本能驅使還是習慣?
《J Clin Psychiatry》期刊的研究指出,幾乎所有人都會挖鼻孔,平均每日會挖4次,有些人甚至一天超過20次!究竟為什麼人類會有撩鼻屎的衝動?
挖鼻孔是本能反應
挖鼻孔在醫學上稱為「鼻腔挖掘」(rhinotillexis)。我們的鼻子作為呼吸系統的第一道防線,每日過濾成千上萬公升空氣中的灰塵、花粉和病菌。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就像一道天然屏障,捕捉這些外來物質,乾燥後便形成鼻屎。當鼻腔感到乾燥或受到刺激時,挖鼻孔便成為一種自然的生理反應,是鼻子發出的「求救信號」。
挖鼻孔是自我安撫行為
然而,除了生理需求,挖鼻孔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自我安撫行為(self-soothing behavior)。挖鼻孔可釋放壓力和緩解焦慮。當我們感到無聊、緊張或壓力時,重複性的動作如挖鼻孔,能帶來一種掌控感和短暫的心理慰藉,類似於咬指甲或撥弄頭髮。國際期刊《Neuron》更進一步指出,這類行為可能觸發大腦釋放多巴胺,產生短暫的愉悅感,進而形成一種「自我獎勵」的惡性循環。
挖鼻孔潛藏4大健康風險
雖然挖鼻孔看似無害,但長期或不當的挖鼻孔行為卻可能引發以下健康問題:
增加感染風險: 我們的雙手佈滿細菌,直接挖鼻孔容易將細菌帶入鼻腔,引發鼻前庭炎等感染,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敗血症。
造成鼻腔損傷: 頻繁的摳挖容易刮傷脆弱的鼻黏膜,導致鼻出血、慢性發炎。
引發意外傷害: 不小心用力過猛,可能會傷及鼻中隔,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。
潛在的神經系統風險: 部分研究指出,長期挖鼻孔造成的鼻腔微小傷口,可能增加細菌入侵中樞神經系統的機會,理論上與某些神經退化性疾病(如阿茲海默症)的風險相關,但這仍需更多研究證實。
如何擺脫挖鼻孔的習慣?
想要告別「手癢癢」,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a. 保持鼻腔濕潤:
多喝水: 充足的水分有助於維持鼻黏膜的濕潤,減少鼻屎的產生。
使用生理食鹽水噴鼻: 生理食鹽水可以溫和地清潔鼻腔,軟化鼻屎,保持鼻道暢通。
避免乾燥環境: 在乾燥的環境中使用加濕器,增加空氣濕度。
b. 注意手部衛生:
勤洗手: 尤其在飯前、如廁後、外出回家後,務必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。
使用紙巾輔助: 若真的需要清理鼻孔,盡量使用柔軟的紙巾輕輕擦拭,避免直接用手指深入摳挖。
c. 減少無意識動作:
覺察觸發因素: 留意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挖鼻孔,例如壓力大、無聊、思考時等。
轉移注意力: 當察覺到挖鼻孔的衝動時,試著用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,例如握拳、按摩指尖、玩小物件等。
尋求心理支持: 若挖鼻孔的行為與壓力或焦慮有關,可以考慮尋求心理諮詢或學習壓力管理技巧。
d. 出現異常症狀及時就醫:
若出現反覆流鼻血、持續鼻塞、鼻痛或其他不適症狀,應及時諮詢耳鼻喉科醫師,尋求專業診斷和治療。
保護鼻腔健康飲食
可多攝取富含維他命A和C的食物,如紅蘿蔔、菠菜、柑橘類水果等,有助於維持黏膜的健康,並提升身體的防禦力。
最後醫生提醒避免過度挖鼻孔,「鼻屎可以清,但要用正確方法,保護好鼻腔健康」。當有挖鼻孔的衝動時,可以用溫和的方法清理,平時也可以適當管理壓力,保持健康飲食,使鼻腔健康。
授權轉載:fb@黃軒醫師 Dr. Ooi Hean
圖片來源:食神電影截圖、史迪仔動畫截圖
【打嗝】「打嘶嗌」要飲水?預防和停止打嗝的方法/打嗝原因
【飲食癖好】雞翼蘸茄醬食?21大特殊飲食癖好 薯條/新地/紫菜/茄醬
全球百歲人瑞9大逆齡長壽習慣 不健身不跑步輕鬆活多14年!
45款茶記湯粉麵卡路里 第1位等於3.3碗飯熱量!魚片魚蛋類最低卡
【鼻敏感】狂流鼻水、鼻塞好辛苦!鼻敏感5大成因+預防方法(附中醫抗鼻敏感湯水食譜)
同場加映:【簡易廚房】最新影片
為什麼人總是想挖鼻孔?
挖鼻孔是本能反應,因鼻腔乾燥或受刺激,是鼻子發出的求救信號;也是自我安撫行為,可釋放壓力和焦慮,帶來短暫愉悅感。
長期挖鼻孔有什麼健康風險?
長期挖鼻孔可能增加感染風險,造成鼻腔損傷,引發意外傷害,甚至潛在的神經系統風險,需更多研究證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