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售假行为涉及刑事立案的金额标准,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,相关法律涉及到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。
首先,当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时,就会被刑事立案。比如,销售假冒的电子产品,实际销售金额累计达到了五万元,就达到了这个立案标准。这里说的销售金额,就是销售伪劣产品后实际获得的收入。
其次,如果伪劣产品尚未销售,但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以上的,也会立案。例如,仓库里存放着准备售卖的假冒名牌服装,这些服装按照市场价格估算,货值金额达到了十五万元,即便还没有实际销售出去,也会被立案处理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,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,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达到十五万元以上的,同样要立案。比如说,已经销售的伪劣产品金额是三万元,乘以三倍就是九万元,同时仓库里还有货值金额六万元的伪劣产品没卖出去,两者相加达到十五万元,也符合立案标准。
法律依据主要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中关于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相关规定。这些规定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,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。